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
当物质文明提高到一定程度时,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如影随形的悄然而至。那么构建一方读书天地——书房,似乎成了当今寻常百姓人家对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符号。然而,有书房,便需有书架、有书籍、有读者,否则徒有虚名。可是,据本人观察事实并非如此。有书房者未必有书架之,有书架者未必有书籍之,有书籍者未必有读者之。固然,一台电脑可以取代满架的书籍。但又有几人把电脑当做读书的工具呢?这种人或许实在不摆架、不装腔作势,但也不敢恭维他思想之成熟与境界之高远。
不过,如果把书架当成存放装饰品乃至衣服、鞋帽之类的橱柜,是不是有点滑稽可笑?如此的书架和乞丐挎着的空篮又有什么两样呢?
然而要使书架真的名副其实起来,也不难。摆上满满的一架子、并且是一整套一整套名著或典籍,书香之气、儒雅之气顿时会溢满书房。也许书斋主人要的就是这种效果。只不过是苦了这些精装书们!它们大多数与主人未曾谋面,未曾有过肌肤之亲,像冷落在后宫的嫔妃,被束之高阁。
诚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,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会产生猛烈的撞击。而精神文明虽如卵击石,但总会留下痕迹。因此,大多数书房虽然没有真正发挥它读书的职能,不过对于寻常百姓来说,多少能表明他们有崇尚文明的意识。因为它毕竟是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产物。况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啊。
不过作为天天与书本打交道的教师来说,似乎不必用形式来标榜自己是个读书人是个文化人吧?
很长一段时间,本人也为自己不读书寻找一系列借口。在自己过着最俗不可耐的生活时,满书架的书却居然成了“鸦片”成了“毒草”险遭焚烧的厄运。因为它们乱了我儿的心智,使我儿在高考之路上走得跌跌撞撞!
现在回想,当年我将罪责嫁祸于书籍的头上,是何等的卑劣啊!如果书有灵魂有生命那它们定会怨恨我吧?
当儿子考上大学离开我以后,我才真正感受到他在我平时教学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他就像一部百科全书,谈起历史军事、自然生物他能如数家珍、滔滔不绝。甚至在文学方面我也常向他“讨教”。在他面前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学生,是那么浅薄无知。而他之所以满腹经纶,正是得益于那段“潜伏”时期,广泛涉猎这些“毒草”的原因。
既然深切地意识到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那么自己为何不静下心来读一读呢?
于是我走进了大观园读《红楼梦》;走进了马洛特村读《苔丝》;走进了芬丁庄园读《简爱》。在与其中的女主人公们进行心灵交流时,我欣赏她们美丽的容颜,感叹她们卓越的智慧,赞美她们柔弱躯体下高贵的灵魂。每当此时我仿佛又回到了纯真的少女时代,而忘记自己是已届五旬的老太婆。我为黛玉的香消玉殒而难过;为苔丝的“幸福”离去而悲悯;为简爱的如愿以偿而高兴。每次合上一本书,我的心中如潮水般久久难以平静。可爱的人呐,为何你们的命运如此多舛,生命却又如此美丽?当我读到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这一千古绝唱时,我意识到,正是她们生命中的那些不幸才造就了她们的无限魅力。这种带缺陷的美,不正是我们喜欢她们的原因吗?
走进这些经典中,犹如置身于纯洁美丽的大自然,你能体会到那赏心悦目的美感以及脱胎换骨的快感。那种“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,经纶实务者窥谷忘返”的大彻大悟,在每每阅读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后,不也能获得获得同样的感觉吗?。
当我把每一份美感,快感传递给学生时,那种幸福感是那样的难以言喻啊!
走进书房,从书架上随意扳下一本书,似乎我又向文明又靠近了一步。。。。。。